1900年,你在哪裡? 畢卡索到巴黎

1973年,畢卡索去世,法國文化部長走到陽台上,用廣播說: 畢卡索去世了,二十世紀提前 26年結束。
二十世紀開始時,世界正經歷些甚麼?1900年世界博覽會於巴黎開幕、英國作家王爾德逝世(1854年出生)、東方作家吳濁流和冰心出生...而畢卡索在這轉接之際,離開家鄉西班牙,到了法國他大放異彩、度過餘生之地,指著艾菲爾鐵塔說:巴黎,我來了。
過往對畢卡索的認識,總覺得他的畫有很多顏色、人的形體都有點怪怪但是充滿一種童趣,且他的畫風是不停改變。從兒童時期的古典訓練(8歲時就展現繪畫天份)、到了巴黎的藍色時期、談起戀愛的粉紅色/玫瑰時期、非洲風、立體派等,畢卡索似乎沒有停下來過,直到生命盡頭。
此次到台灣的52件作品,是歷年來最大的畢卡索展。因巴黎畢卡索美術館休展,而讓畢卡索到處旅行:除了北美和澳洲,在亞洲只停留上海和台北(我們真是幸運);當中有對他極重要女人的幾幅畫作,以及14歲成名作。

時間: 2011.6.18-9.18(日);週一至週日 9am-9pm
地點: 國立歷史博物館 (位於台北建國中學對面)
最新消息: 8.31(三)前,在夜間時段參觀 (6-9pm),贈送Lanvin小筆記本 
 (註: 一和二 6-9pm休館) 前往特展官網 最新消息



藝術反映人心”…這位傳奇藝術家,可以從他畫的女人,看出感情關係的變化。覺得蔣勳先生說得好,我們可少點有色眼光看畢卡索的情史,而從他的作品中學習如何去處理這些社會現象(而不是讓連續劇、八卦節目傳播,卻不見得解決問題)。對於社會政治,畢卡索不諱表達立場,他也關心;對於繪畫本身的開拓,也用自己所感受到的時空景象向古典作品致敬,開創新的思維,延續古今。畢卡索的世界豐富得不得了,這裡Adella只能分享有感觸的幾點。

人生如戲
Olga是畢卡索第一任太太,俄國知名芭蕾舞者,她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、優雅姿態深深吸引畢卡索。然舞台上、舞台下,不論多美的女人總有日常生活的疲態,此時愛情婚姻的基礎就慢慢顯露出來了。他們的婚姻從1917維持到1928年,育有一子Paul;因著畢卡索不願分一半財產,一直沒有離婚,至Olga1955年過世。
(左上) 扶手椅上的Olga、(左下&右) Paul、扮丑角的Paul

而畢卡索63歲時認識的Francoise Gilot,女孩當年23歲;他們育有一子一女 (Paloma & Claude)。年輕的藝術學生,美麗慧敏,大概是少數在才智上與畢卡索旗鼓相當的女性。這段戀情因著Francoise所寫的Life with Picasso,也被改拍成電影狂愛走一回(註: Francoise後來有結婚,第二次與發明小兒麻痺疫苗的先驅者沙克,其研究大樓位於美國加州迷人的海邊小鎮 La Jolla)
1961年,80歲的畢卡索與第二任太太-34Jacqueline Rogue結婚,這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段,生命力沉澱下來。巴黎畢卡索美術館,也就是此次作品的來源地,就是Jacqueline Rogue推動建立而成的。據說她也是唯一家庭成員沒有拍賣畢卡索的作品的,她主張畢卡索的藝術是要讓大眾欣賞的。

生活和世界
畢卡索初到巴黎,窮困潦倒,較多描繪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物。彈吉他的老人的人物和色彩都有著淡淡憂愁。他沒有親身上戰場,但以繪畫體現他對戰爭的心情。1937年史詩般的作品格爾尼卡 (Geurnica),是抨擊西班牙城鎮格爾尼卡被德國、義大利戰機轟炸;並在該年於巴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展出。1951年也繪製韓國大屠殺,表示他對美國介入韓戰的不滿。
 (左上) 彈吉他的老人、(右上) 格爾尼卡、(右下)韓國大屠殺

不停地向前進: 大師致敬 
畢卡索好幾幅是"臨摹"古典畫作,但是卻不是ㄧ筆一筆地描出相同的畫作。以下面所見馬內草地上的野餐和西班牙十七世紀皇室畫為例,左邊為原作,而右邊是畢卡索二十世紀版。當然,他最早年的訓練是古典畫,規規矩矩的 (參見本次展覽他13歲的畫作赤足的少女),但是愈來他愈以自己身處的世界來重新詮釋前輩們的巨作。呵 是不是都有點"怪怪"的?
畢卡索的繪畫展現了一種生命力-不停地向前進: 基礎是建立在過往的智慧、美好之上,而再繼續突破,發現更多的可能。當我們在觀賞他的或更古老的各種藝術、文學或音樂等,或許我們不該只是重複畫出那過往的形體或演奏美好的旋律而已,而是透過這些美,發覺面對現在所處世界的勇氣和持續下去的力量。
 
參考資料: 
Wikipedia: Pablo Picasso
蔣勳先生講座 (精華錄影共五場)
MOMA介紹 Life and Work of Picasso 以作品分析為主,有列出各時期名作 
法樂活 法國博物館藝術品專賣,此次展覽主辦單位之一   


照片來源: 
畢馬龍雕像作: 國立歷史博物館 
扶手椅上的Olga : 巴黎畢卡索美術館
格爾尼卡 : The Elegant Variation
韓國大屠殺 : Wikipedia
馬內 草地上的野餐: (原作) Van-gogh. fr、(畢卡索作品) 國立歷史博物館
Les Meninas: Daring to Do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