畢卡索與徐悲鴻在巴黎相遇?

想起徐悲鴻(1895-1953)這位畫家...記得多年前欣賞他的駿馬畫展,好像是在台北的國父紀念館。幾匹駿馬奔跑的英姿,難以忘記。同畢卡索,徐悲鴻也是在二十世紀大放異彩的畫家;而且剛好7月的19日是他的冥誕(感謝Google首頁的提醒)。


徐悲鴻被譽為中國現代美術之父,對於美術教育的推動不遺餘力。他的父親徐達章本身就是畫家文人,所以自小就跟著父親學習。後來畢業自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,自修素描,也到日本學習美術。1919-1927則在法國學習素描、油畫,正是畢卡索與第一任妻子Olga和睦的日子 (同為藝術大師,不知道他們相逢過與否?)。

發現兩人有個共同之處,或許這就是為二十世紀藝術大師的原因,他們都有遠見,大膽創新。徐悲鴻主張 "古法之佳者守之,垂絕者繼之,不佳者改之,未足者增之,西方繪畫可採入者融之"。聯繫畢卡索和徐悲鴻的,更有一人: 齊白石,下回再敘。

關於徐悲鴻,互動百科記載許多故事,可多參考,如到日本留學時,康有為贈字等軼事。1940年,印度詩哲泰戈爾邀請徐到印度國際大學演講(合照-下左),當時最重要的成果是愚公移山》(下最上),為中西合併的筆法;而且也牽起徐悲鴻與甘地的緣份。他也喜畫人物,如自畫像-上中,學生孫多慈像-下右,還有動植物(駿馬-上右和左、側目-下中左)。風格上,徐悲鴻是強調寫實的,且主張美術學習的底子要嚴謹和深厚。


圖片來源:
奔馬圖 新華網
自畫像 中國網
與泰戈爾合照 星島環球網
愚公移山 藝術中國
孫多慈像 商都網

留言